乔方利校友:拓海探极三十载 奋楫扬帆逐浪行

2023-07-07
图片

“海洋预报不能完全套用欧美的模式,那样会有很大的偏差,我们需要基于物理过程认知的原创突破,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乔方利回想起自己的科研之路,语气依然那样坚定。作为2022年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副所长乔方利通过30年的潜心研究,让我国的海洋与地球系统的预测预报能力从“跟跑”到国际“领跑”,进入到世界科技第一方阵,在关键领域实现了国际引领。世界地球日前夕,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青岛分会秘书长李晨钟、副秘书长李升成一行来到海洋一所,拜访了这位1984级海洋系物理海洋专业的老校友,受到了热烈欢迎。


图片

学路漫漫 难忘师恩

1966年,乔方利出生于山东省庆云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改革开放之初,当地教育师资条件还比较落后,初中六册英语课本,老师只完整完了第一册。乔方利刻苦努力,考入县城最好的高中。1984年,18岁的乔方利以全县遥遥领先成绩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系物理海洋专业。

回顾上学时的情景,乔方利最难忘的还是学英语。进入大学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英语短板,乔方利每天早起在海洋大学图书馆前小花园石凳大声晨读。有一次,由于起得太早,他在洗脸的时候晕倒了,头上磕破了一道大口子,缝了好几针。老师知道后特意来看望他,告诉他学习不要着急,让他倍感温暖、深受感动。教英文的柳老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学好英语,采用全英文授课。乔方利开始也听不懂,但老师勉励同学们“慢慢来”,后来他也适应了,英语水平也提上来了,为他以后参与科研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回想起学校生活,乔方利至今仍然非常感恩母校,海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其一直受益。他反复提到,讲授海浪专业课神采飞扬的孙孚老师,讲授数学公共课忘我投入的胡老师等一大批老师才是他进入海洋科学的引路人,本科教育至关重要。由于他的刻苦和勤奋,大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成为全校8名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拔丁抽楔 理论先行

1991年,乔方利校友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为在海洋预测领域实现中国突破,他没有选择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传统”优势海洋观测领域,而是博士期间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三十年如一日投入物理海洋学的尖端领域——数值模式发展。

乔方利校友在导师指导下长期攻关。经过大量研究,他们认识到以往海洋模式的研究忽视了海浪的作用,并由此揭示了海浪产生湍流的机制,在国际上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在国际上率先实质性地将海浪、潮流、环流在模式中耦合起来,建立了全球首个“海浪-潮流-环流耦合”的海洋模式,大幅提升了上层海洋混合层的模拟与预测能力,实现了我国海洋模式的跨越式发展。时至今日,美国和欧洲国家十余个国家通过应用浪致混合理论,显著改进了其数值模式。

由于运算量巨大,发展海洋模式必须通过超级计算机实现。乔方利率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使用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突破了并行计算的若干关键技术,使用了全机1000多万个CPU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海洋模式超千万核的高效并行,并行效率高达36%,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利用原创的浪致混合理论,乔方利团队建立了先进的海洋业务化预报系统,2012年开始受国际组织邀请对外发布,结束了东南亚地区没有海洋环境预报能力的历史。自2016年起,该预报系统已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实现了业务化应用。2018年,乔方利当选联合国“海洋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十年规划(2021-2030年)”专家委员会成员,是我国唯一当选的学者,深度参与未来国际海洋政策的制定与推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风预报 再辟新路

一直以来,台风对沿海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过去近30年,世界各国科学家通过不懈的科学技术攻关,大大提升了台风路径的预报精度,但台风强度的预报却几乎没有进展。

乔方利校友认为,台风强度预报一直没有突破的原因是缺乏对海洋与大气界面精细物理过程的科学认知。他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科技攻关,在海气界面湍流过程这一国际难点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发现波浪破碎产生的飞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强;而波浪产生的湍流混合以及降雨过程则可通过降低海表温度减少海气之间的热交换,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弱。

基于上述科学认识,乔方利团队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及实际预报的海气耦合新型台风模式。2018年,海洋一所正式对外发布了这一新型台风模式,2022年他带领团队又取得新突破,目前该台风模式正在国家气象部门业务化测试,大幅提升台风强度的业务化预报能力正在变为现实,我国沿海省市以及国际社会均能从该科学突破中受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气候模式 跨入头阵


气候模式是气候预测的核心,是保护和预测地球系统的关键。但此前国内外建立的气候模式均存在巨大偏差。因此,如何降低气候模式的共性偏差,成为摆在世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科技难题。

乔方利校友回忆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控制者。我们经过反复推演,发现欧美气候模式之所以误差巨大,就是没有考虑波浪的因素。打个简单的比方,在陆地上,风往哪里吹,风应力是同方向的,但是在海洋上完全不一样,风应力的角度和风的方向是有偏差的,甚至能相差180度,这主要就是受波浪的影响。在海浪影响上层海洋以及海气通量方面,我们在世界上独辟蹊径,做出了独一无二的科技贡献,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实际使用我们建立的理论,这是我们为世界科技做出的贡献。

自2004年起,乔方利开始布局气候模式研发。二十年来,通过改进海洋模式和海气界面通量,大幅改进了气候模式。2013年,乔方利团队建立了世界首个包含海浪的气候模式,显著降低了气候模式的共性偏差。在他们的带动下,世界气候模式研发的尖端学术机构,如美国的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等,开始纷纷在其模式中考虑波浪的作用,并显著改进了其模式效果,生动诠释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0年,乔方利团队又把海浪飞沫等多个物理过程引入到气候模式中,成功实现了第二代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模式性能得到大幅提高,使我国进入了气候模式的世界科技“第一方阵”。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世济用 根植沃土

乔方利校友说,他的研究领域听起来不好理解,但实际上跟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年来,在一些国内重大海上突发事件中,乔方利校友率团队运用其研究成果,为海上重大事故的现场处置提供了专业化的、精准的科学支撑。

2006年,渤海发生大面积溢油叠发事故。乔方利校友及其团队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奋战,准确溯源和预测了漂油的运移路径,最终确定了肇事船只。

2008年,黄海暴发严重的浒苔灾害。乔方利校友根据海洋模式的计算结果绘制流场,迅速查清了浒苔在青岛聚集的原因,并提出了浒苔通道理论,成为省市浒苔处置的核心科技依据,极大提高了打捞效率。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乔方利校友带领团队,利用不到一周时间预测出核物质在大气和海洋中的扩散路径,并发表了全球首篇关于福岛核物质扩散的科学论文,预测结果被后续观测所证实。然后,他带领团队发展了我国首个海洋和大气核运移扩散模式,模拟了至1945年以来历次核爆所造成的影响。

2018年,泰国普吉发生沉船事故。乔方利校友率领团队与泰国科学家密切合作,快速提供了搜救“靶区”,其精准性得到了搜救结果的验证。

2022年,柬埔寨发生沉船事故。应柬埔寨政府请求,乔方利团队为柬方提供了专业化、高精度预测,被后续观测所证实,为事件处置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

……

在这些海上重大事件应急处置中,乔方利校友建立的海洋模式的精准性得到反复验证,成为自主海洋科技支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个鲜活范例。乔方利校友也进行了更深层次思考:“科学根植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才会有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工作者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心系母校,真诚祝福


乔方利校友科技成就非凡,他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海洋模拟(Ocean Modelling)”主编,联合国“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专家,长期担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等。他曾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首届创新争先奖、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最高奖“伍斯特奖”、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杰出科学家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曾呈奎海洋科技突出成就奖等。30余年致力于海洋与气候数值模式研发,为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赢得多个“国际首次”。

起于微末,发于华枝。乔方利校友表示,在海大的学习,是自己研究海洋的起点,自己一直感恩母校。明年,母校将迎来建校100周年。百年是大事,希望母校能够在搭建校史馆的同时,将其数据化,以方便对社会开放,让更多人走近海大、了解海大,汇聚起共襄海洋伟业的强大力量。祝福母校百年风华正青春,光辉历程更辉煌。

图片
图片

- The End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