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海大岁月

2023-07-07
图片
闻一多(1899~1946)

现代学者,诗人。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30年9月来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离青。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图片



在红岛路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有一条小路。路的两侧,高高的翠柏树冠相交成墨绿色的华盖。穿过小路右拐可见4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巍然耸立着一座4米多高的白色花岗岩雕像。那浓密的头发、深邃的目光、瘦削的脸庞,无不透着雕像主人的风度、睿智和刚毅。雕像正面的基座上镌刻着“闻一多先生(1899—1946)”几个大字。基座正面的左下方是一个石雕的花环,背面刻有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诗人臧克家撰写的碑文。雕像背面不远处,一座红瓦黄墙的两层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这便是闻一多先生在青岛任教时的居所,现已被后人尊称为“一多楼”,并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


图片



瞻仰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和故居,崇敬和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正如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朱自清所言:“当我们面对闻一多时,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和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耳畔响起的是他爱国的诗歌韵律,是《最后一次的讲演》的铿锵声音,同时更能听见几千年文化在他身上的巨大回声。”



矢志不渝的追求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这样评价闻一多:一多一生在追求美,不只是形式上的美,而是精神上的美、真、善。早年搞诗是为了美,中年弄文学也是为了美,晚年努力于民主运动也是为了美,追求的方式有变化,目标却从来没有变。



闻一多对美的追求是逐步深化。幼年爱好文学与美术,青少年在清华十年,组织美术社和文学社,打下初步基础。美国留学三年在三所美术学院深造,又同时选修英美诗歌,不断进行新诗的创作,并于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以其独特的对艺术美的追求探索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地位。回国后,他起初也致力于美术和诗歌,相继发表了《洗衣曲》、《纳履歌》、《故乡》等不少新作。后来由于时局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坎坷,他写诗的热情逐渐消退,自1928年1月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后,闻一多开始由写诗转入了学术研究。


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当时的校长杨振声效法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实行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利用青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之优势,以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广聘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除闻一多、梁实秋外,还有宋春肪、杜光埙、黄敬思、汤腾汉等知名教授来青大任教。


1930年6月,闻一多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使闻一多终于能潜心于学术研究了。闻一多非常喜欢唐代诗人杜甫,早在武汉大学时他就发表了《杜甫》一文,并以此开始了杜甫的年谱会笺工作。到青岛后,他全面铺开了对整个唐诗的研究工作,除完成《说杜丛抄》外,撰写《全唐诗人小传》,编定《唐文学年表》,校勘全唐诗,选编《唐诗大系》。据梁实秋回忆:在青岛大学时,闻一多同时开始了《诗经》的全面研究,决心要把《诗经》这一部最古的文学作品彻底整理一下。此时的闻一多在四壁图书的斗室内,埋首古籍、秉烛笔耕,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32年春,游国恩亦任教于青岛大学,住闻一多楼下,两人楼上楼下,往来方便密切,早晚在一起讨论《楚辞》、《诗经》。游国恩建议闻一多亦治《楚辞》。从武汉大学时研究杜甫到青岛大学时全面展开唐诗和《诗经》的研究,短短几年,闻一多既奠定了自己扎实的学术基础,又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就。期间,他成就了《唐诗大系》、《全唐诗汇补》、《全唐诗续补》、《全唐诗辨证》、《唐风楼捃录》、《全唐诗校勘记》、《唐文学年表》、《全唐诗人小传》、《唐诗要略》以及《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风诗类钞》、《诗风辩体》、《诗经词类》等各类著作计有近20部。此时亦开始了《楚辞》的研究。


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从诗歌创作转向古诗研究,从外观上是一种转变,但实质上他仍在诗中畅游,把对诗歌的创作力、才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在古诗研究中,以一个现代诗人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和美学视角去观察、欣赏、研究中国的古代诗歌,从中汲取其美的特质。闻一多将诗的创作与研究结合起来,在诗歌创作上,他是大诗人;在学术研究上,他也正在成为大学者。他论一个作家,带动着一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的演变;他论一种文学风格流派,牵引出所在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征;他论初唐诗,上联六朝文学下带整个唐代诗歌;他论唐诗,却能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这种以点带面,通过横切面的研究上下扩展的方法,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独具慧眼的宏观文学史意识。经过苦苦的探索与研究,闻一多由近古追溯到上古,最后,终于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寻找到中华文化的源头。他清醒地评析五千年的传统中包含的封建文化和“本土文化”,惊喜地发现那遥远上古年代的神秘与美丽,那华夏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美。



春风化雨 为国育材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


这是闻一多在散文《青岛》开头的描述。在这篇千余字的短文中,他以凝练的文字、浪漫的情怀,对青岛的四季作了诗一般的描绘。可见他对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是多么的欣赏和热爱。置身于这优美的环境,身心愉悦的闻一多不但能安心做学问,而且作为青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闻一多还广纳了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张煦、谭戒甫等一批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师资阵容很强。闻一多那时给学生上课主要讲唐诗和英诗,讲杜甫、孟郊、阮大铖、龚定庵、雪莱、拜伦、济慈、白朗宁等古今中外著名诗人。作为教授,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而又特色鲜明。他那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同学们所折服。大家把听他的课当成了一种“无上的学术享受”。他着装简朴,平易近人,虚怀若谷,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他所住的小楼是人们常去的地方,爱好诗歌的同学们更是乐而忘返。时称闻先生诗门下的“二家”——陈梦家和臧克家,就经常到闻一多的住所请教诗艺和探讨人生,师生之间时常吟咏切磋、倾心畅谈到深夜。后来,陈梦家编辑了《新月诗选》,收入徐志摩、闻一多等共18位诗人的作品,成为新月诗派之集大成者。臧克家则成为著名的诗人,其人品、诗艺都深受闻一多影响,以严谨认真、刻苦凝练而著称。


在青岛大学期间,闻一多虽远离诗坛,精心致力于唐诗和《诗经》的研究,但对新诗的发展仍系念于心。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陈梦家、方玮德的创作后,欣喜若狂,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自豪不已,并给他们的诗集《悔与回》以很高的评价,以为是“本年(1930年)诗坛最可纪念的一件事”。他不但从艺术上给年轻人以具体指导,还常常从经济上解囊相助。臧克家自印的第一本诗集《烙印》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与闻一多的慷慨资助并为之写序热情推荐介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30年12月,有感于诗坛的热闹,又受徐志摩办《诗刊》的催促,沉寂已久的闻一多花了四天功夫,旷了两堂课,创作了《奇迹》。这是他在青岛期间的唯一诗作。他为《奇迹》一诗高兴、得意,说:“我已证明了这点灵机虽荒了许久没有运用,但还没有生锈。写完了这首,不用说,还想写。说不定第二个‘叫春’的时期快到了。”这首《奇迹》是他经历了几番职业辗转,饱尝人生艰辛,诗情长久压抑后的一次感情的爆发。他祈盼着“奇迹”的降临。这里的“奇迹”,既是诗歌艺术理想的奇迹,也是个人生活的奇迹。闻一多几年来为生活所累,为职业奔波,仍在“静候”着“一个奇迹的来临”:


我听见阊阖的户枢騞然一响,紫霄上
传来一片衣裙的綷縩——那便是奇迹
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


无论是艺术理想的“奇迹”,还是个人生活的奇迹都没有降临,降临的却是险恶的现实。由于时局变化、派系纷争,又加上他的个性使然,1933年1月,闻一多被迫辞职离开了他深深挚爱并眷恋着的青岛。


深厚的爱国情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在迎澳门回归的晚会上,当稚嫩的童声唱起这首《七子之歌》时,人们不禁想起了歌词的作者——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尽管曲折坎坷,却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爱祖国,爱人民。传说,闻氏是宋代爱国名臣文天祥的后代。闻一多后来也曾做过一番考证,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札记《二月庐漫纪》中写道:“余祖信国公天祥,军溃于空阬,被执,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永福乡,改文为闻,史亦失传,而家乘相沿久矣;其与取韩之半为韦事将毋同?或疑景炎二年,元人送公家属于燕,二子死;其明年,长子复亡,家属皆尽。是犹《云汉》之诗所云,黎民靡有孑遗耳!古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也。”尽管闻一多对此将信将疑,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是刻在他的心灵中的。


闻一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潮。面对帝国主义的蚕食肆虐,一片片国土沦为殖民地,他的心在哭泣、在流血,愤激的情感迸发出一首首“惊心动魄的爱国诗”,如《醒呀!》、《七子之歌》、《长城下之哀歌》、《我是中国人》、《爱国的心》等。




闻一多不仅以文学形式抒发着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以实际行动呐喊着民主和自由,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清华读书的闻一多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他用大红纸书写岳飞《满江红》词贴于学生食堂大门,表达了“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爱国情绪。6月4日,他率清华学生入城游行,遭军警镇压,仍不屈服,事后发表《代清华全体同学祭孙作周》、《清华学生代表团祭徐君日哲》等文章,并代表清华学生去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讲演,与时代风云的沟通日渐密切起来。






在青岛期间,从表面上看,闻一多已醉心于学术研究和教学,但他那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却丝毫没有改变。


1931年的某一天,青岛大学一个学生在海边游玩时,无故遭到日本浪人的殴打,中国警察不但不保护同胞的安全,反而为取悦日本人监押了这个无辜的学生,并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正在上课的闻一多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毅然挺身为学生鸣不平。他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他的带动下,愤怒的学生们奋起斗争。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被迫释放了关押的学生。通过这件事,一个爱国忧民、浩然正气的斗士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青大师生们的脑海里,从此,大家不但敬重闻一多的学识,而且更加敬重他高尚的人品。


离开青岛以后,闻一多回到了离别十年的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制定了庞大的计划并取得了累累硕果。正想大有作为时,抗日战争爆发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无法从容游弋于古籍中了,“饭都吃不饱,研究什么?”。国难当头,他开始一反过去的沉寂,要做一个“时代的鼓手”,成为一个擂鼓的诗人了。他的生活历程、学术历程、思想历程、精神历程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4年6月至7月间,闻一多参加了由华岗等人秘密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该会系中共联系高级知识分子的组织,华岗是共产党员。此后,闻一多与华岗多次长谈,对共产党的了解逐步加深。这一年的秋天,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不久,被选为执行委员。1945年10月又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自此,闻一多从一个自由的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个自觉的民主战士。


投身于民主斗争后,闻一多的工作、生活异常忙碌。他不但上课、写学术文章,还积极参加各种集会、纪念会,发表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搞独裁、闹分裂的讲话和文章,号召人民起来反内战、反独裁,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7月11日晚,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遇害于昆明青云街口。闻一多非常悲愤,到《民主周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通电全国,向云南当局递交抗议书,组成“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主持追悼、善后事宜。15日10时,“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开会,面对捣乱的特务,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反动派的残暴和无耻,正告敌人“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了一个民主斗士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坚强品格。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中国民主运动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会后,闻一多在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而牺牲。




闻一多由画家而诗人,由学者而斗士,从追求真美起步,到为美的理想献身,最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悲怆壮美、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闻一多遇害后,毛泽东、朱德从延安拍来唁电。周恩来从南京向闻夫人吊唁,全国各界人民隆重悼念李闻二烈士。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84年3月31日,闻一多生前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落成了闻一多雕像。在落成仪式上,校领导发表讲话,对闻一多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全校师生了解闻一多,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斗。


1995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在青岛百花苑内为20位曾经在青岛工作、生活的文化名人塑像。闻一多身着长衫,手握烟斗,俯首凝思的雕像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虽然闻一多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但是他留在青岛的足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进!



主要参考书目:
①《闻一多学术思想评传》,张巨才、刘殿祥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②《闻一多》,曾沛然选编,文汇出版社,2002年。
③《青岛历史文化名人传略》,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青岛出版社,2001年。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来源:《璀璨的文苑——文化名人与青岛》(作者:吴新国)


图片
EN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