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在鱼山校区的日子

2023-07-07
图片

罗荣桓曾在青岛求学,是私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的毕业生。罗荣桓在青岛虽然时间不长,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的悲惨命运 ,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这对他之后踏上革命道路不能说是没有作用的。


多年之后,罗荣桓再次来到山东,在齐鲁大地上和日军作战。从某种程度上说,罗荣桓和青岛、和山东,也许真的有一种不解之缘吧 。‍

  



图片

考进私立青岛大学

 

 

1923年夏,罗荣桓从湖南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专为湖南籍同学补习功课的补习学校。第二年6月,补习学校的课业结束。这时,私立青岛大学预科班在北京、南京、济南、青岛同时招生。当时,在北京报考的人很多,罗荣桓报了名。经考试,他与张沈川等七八名湖南同学被录取了。


图片


张绍麟在《罗荣桓在青岛求学的岁月》一文中介绍,罗荣桓这期学生分工商两科,共80人,来自全国各地,并有朝鲜和南洋的学生。当时学校规定除了学习专业课外,国文、数学、英语为必修课,法律学、逻辑学、世界史为选修课。另外,工科加学德语,商科加学日语。罗荣桓读的是工科,在课堂上从来都是端端正正地坐着,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吃力地盯着黑板,专心致志地听课;不懂的地方恭恭敬敬地请教老师,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他的外语底子比较差,学起来很吃力。但他坚持利用清晨和傍晚到校园的树林中朗读外文,背诵单词,进步很快。

罗荣桓和同学们关系很好,他平时沉静寡言,但不孤傲;他体格高大健壮,但不粗野;他那方方的脸颊,总微笑迎人,从不疾言厉色;说起话来,简短有力,给人一种深沉,憨厚的印象,同学们都十分敬重他。


图片


1924年至1926年,罗荣桓在青岛度过了他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且还实现了人生旅途上的重大转折,为日后革命及戎马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

图片


 

图片

 为啥同学叫他“大树将军”

  

求学的岁月满是课业的压力,还要为生活而奔波,但不乏一些趣事。都说罗荣桓是“大树将军”,但谁曾想,这个称号还是他在青岛求学时得来的。

“大树将军”指的是东汉大将冯异。冯异能征善战,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为人老成持重,每当军队要论功行赏时,别的大将都在那里呜呀呀地争功,唯有冯异躲到树底下不出来,所以士兵们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这个雅号指的是一个人虽有功劳,但能做到谦虚谨慎,为人低调。罗荣桓也有“大树将军”的雅号,有人说这是由于他为人谦虚,和冯异一样低调,从不争强好胜。这固然很有道理,但笔者翻阅《往事亲历》一书发现,这个雅号的来历实际源于他早年在青岛的一件趣事。

据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回忆,那是陈士斋老先生讲的。原来,罗荣桓在私立青岛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姓丁,丁同学的姐姐在美国读大学,她有个未婚夫姓于,也在那儿读大学。但是于先生先毕业,回国以后就在私立青岛大学教数学,是个教授,丁同学的姐姐则继续在美国求学。于教授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又年轻又是教授,这时学校又来了个教英语的李小姐,人长得很漂亮,和于教授来往很密切。这时候班上同学就很担心,这于教授就要让人给抢走了。后来罗荣桓就出了两个点子:一个就是大家广造舆论,说他在美国已经订婚了,他有未婚妻,让李小姐望而却步;再一个就是让姓丁的同学赶快写信,要言辞急切一点,让他姐姐快点回来,再不回来就麻烦了。这两条建议都很见效,丁同学的姐姐两三个月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在学校就和于教授结婚了。婚礼上这些出主意的同学都“凭功领奖”,说我给她出的什么主意,我怎么样功劳大,让新娘子给他剥糖、削水果,罗荣桓则在一边光看不吭声。陈士斋老先生就说,其实功劳最大的是罗荣桓,这两条主意都是他出的,但他就像过去讲的冯异一样,作战的时候非常勇敢,到“凭功领奖”的时候却躲到树底下不出来,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树将军”。

罗东进称,实际上那个时候只不过开开玩笑,罗荣桓当时还是个学生,没想到后来他真的投笔从戎,“但是我父亲的性格要说的话也有点像冯异,他从来不愿意出头露面”。‍
图片



 

图片

 在青岛留下苦涩的回忆

  

虽然求学生活不乏趣事,但当时中国的大环境是内忧外患,特别是青岛,实际上是日本人控制的地盘,这让自尊心极强的罗荣桓深感屈辱。

  按照陈书斌先生所撰《罗荣桓青岛求学》一文,至少有两件事儿让罗荣桓留下苦涩的回忆。

  一次是在1925年4月,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罗荣桓和几个同学到汇泉山赏花。这天是日本的樱花节,住在青岛的许多日本人全家出动,带着留声机、照相机和美酒佳肴来到这里过樱花节。山上满是手持酒瓶喝得烂醉的日本男人和尽情欢笑的日本女人及孩子,中国老百姓只能远远地躲在路旁。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啊,我们同胞在自己的家中还受日本人的歧视!罗荣桓的心被刺痛了,他招呼同学们说:“回去吧,咱们不看樱花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诗人杜甫当时的心情今天我领略到了。”同学们听了他的话心里也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国难当头,同胞们哪有伸直腰杆的日子。

图片

罗荣桓在青岛大学樱花树下留影


  过了不太长时间,一件更让罗荣桓义愤的事情发生了。原来,日本海军的“比睿”号开到了青岛港,为了炫耀他们的武力,日方邀请青岛大学的师生登舰参观。参观军舰,这是第二次了。不久前中国北洋海军的“海圻”号在青岛停泊,同学们也曾去参观过。这艘军舰是清政府买英国的商船改装的,船上尽管也设置有火炮,但不能打,一打就会把船身震裂。就这样一艘商船却是中国北洋海军最大的军舰。同学们这次参观日本军舰,是想比较一下双方军舰的优劣。同学们来到码头,远远就能看到高大的日舰矗立在海边,日本军旗高高飘扬。日本水兵穿着笔挺的制服,个个都趾高气扬地昂着头,他们向这支参观军舰的队伍投来鄙夷的目光。

  登舰后,同学们默默地参观,谁也不说一句话,气氛十分沉闷。返校后,沉默的同学们终于爆发了。有的同学说:“我们中国的军港,为什么让日本人耀武扬威?”另一个同学接了一句:“他们是想用武力来压我们。”有人痛心疾首地叹了一口气:“我们的军舰都老掉牙了,相比之下我们也太落后了。唉!”罗荣桓仔细地听大家议论,感慨地说:“中国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我们也应当有强大的海军啊!”同学陈举问:“应当有,可什么时候才能有呢?我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啊,何时才能有呢?罗荣桓也回答不上来。他学的是工科,自然想到的是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发展工业。
图片




 

图片

 参加反日斗争被通缉

  


图片
参观日本军舰后,罗荣桓更加沉默寡语,整天发奋读书。据张绍麟介绍,有一天,罗荣桓拿着一张报纸来找同学张沈川。报纸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一些安徽实业界人士在上海组织了一个“三友实业社”,生产纺织品,销路不错,起到了抵制洋货的作用。罗荣桓对张沈川说:“咱们何不试试,也是对日本货的一种回击!”于是,他们二人便在学校里发起组织了“三民实业社”,吸收同学们投资,共筹集了二三百元资金。他们聘请了一位姓陈的安徽籍人做技师,很快就生产出了纱布、药棉、墨水、肥皂、蜡烛等日用品。罗荣桓看着这些产品很高兴,立即寄回湖南老家一大包,并写信告诉家里:这是同学们在自己兴办的“实业社”里生产的。它不叫洋碱,叫肥皂。但是,在当时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日本人排挤、压迫的情况下,这几个青年学生仅仅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兴办起来的小小手工作坊,又怎能摆脱倒闭的命运呢!刚刚一个月时间,这个实业社就办不下去了,罗荣桓和同学们连股本也未能收回。

同样在这一时期,另一件事也破除了罗荣桓实业救国的梦想。1925年,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4月,在上海工人大罢工的影响下,青岛的三万多名纺织工人也举行了大罢工。这场罢工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山东军阀张宗昌的镇压,中共四方支部书记李慰农、进步记者胡信之等多人被捕。张宗昌的罪行,激起了青岛各界人士的无比义愤,青岛大学的学生也行动起来,成立了学生会。罗荣桓负责学生会的讲演和演剧工作。他白天带领着讲演队到街头散发传单、小报,向人们宣传“青沪惨案”真相。晚上又参加演剧队工作。他和彭明晶同学还受青岛学联的委托,分赴北京、上海向两市人民报告青岛惨案真相。后来,李慰农、胡信之通过被交保释放的青大附中一位美术教员转告张沈川和罗荣桓,说几次审讯都问到他们,要他们赶快转移。在铁路工会的安排下,罗、张二人化装后到高密农村暂避了一段时间。回校后他们才得知,李慰农和胡信之在他们走后不久即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 

一件又一件事不断地刺激着罗荣桓,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做工程师,创办实业,究竟能否挽救国家?1926年6月,罗荣桓在青岛大学预科结业。他和部分同学由青岛乘货轮南下来到广州。第二年,他又只身来到武汉,考入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这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图片


 据:城市信报 特约撰稿 田野


图片
END


分享